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 Web 1.0就像拨号连接,Web 2.0就像宽带网络,Web 3.0会变成什么?
如果Web 1.0像拨号连接,Web 2.0像宽带网络,那么Web 3.0——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需要急着回答。 让我们先把时间回到15年前。
2006年,网络标准之王、网络设计元老级先驱Jeffrey Zeldman发表了批评Web 2.0的文章,其中首次提出了“Web 3.0”一词。
Web 1.0也称为静态Web,是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只提供对有限信息的访问,很少与用户进行交互。 由于Web 1.0没有过滤网页的算法,因此用户很难找到相关信息。 简单来说,就像狭窄的人行道单向高速公路,内容的制作由少数人完成,信息主要来自目录。 Web 2.0为社交网络和用户生成的内容生产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这是因为各种平台和APP之间可以分发和共享数据了。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Web 2.0工具由许多网络创新者开发。 其中也包括Jeffrey Zeldman。
但是,Jeffrey Zeldman很快发现Web 2.0以网络为交流渠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同样存在很多问题。 其一,网络寡头容易产生,无法真正赋予用户网络价值。
但是,Jeffrey Zeldman没有找到解决之道,只是提出了Web 3.0的想法,将问题抛给了“后来者”。
2008年,一位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的人在P2P基金会网站上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 (Bit Coin : Apeer-to-Perelectronicashsystem )。 2009年1月3日,创世区块在比特币3354世界上第一个公共链上诞生。 开辟了新的去中心化道路的——人开始发现,区块链赋予了互联网新生,“Peer”拥有支配权的网络与Web 3.0的理念完全一致,互联网也进入了空前的大迭代。
此外,经济和数字资产的出现,使用户能够以个人身份参与Web 3.0的开发运营,参与投票或分红,实现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将自己贡献的数据信息还原为部分收入,更加公平
诚然,公共链是Web 3.0必备的基础设施,但随着DeFi、NFT和链游的兴起,目前加密市场的公共链能否满足Web 3.0的发展需求?
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继续分析——
首先,比特币的公共链功能正在弱化,代表价值存储的“数字黄金”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多。其次,以太坊的性能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在NFT和DeFi爆炸性增长之后,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虽然数据块大小限制、审查速度缓慢和网络带宽对一些项目造成了损害,但在“伦敦”的升级中引入了EIP-1559,但gas的费用已降至用户可接受的范围
同时,虽然各类第2层解决方案实现机制千差万别,但对实际APP特别是重资产类型的APP应用要求更为苛刻,如果不能用双层解决方案解决互不兼容的问题,则双层解决方案也失去了意义。 因此,在公链赛道上绝对是一家独占,不会一统天下,未来的生态系统一定会形成“多链共存”的局面,因此,包括本体Ontology、Solana、雪崩Avalanche、Near在内的几条公链之后的
从“以太坊杀手”Solana,到链条数屡创新高的雪崩Avalanche,再到技术实力雄厚的老字号雄链本体Ontology,目前雄链领域有百花齐放之感。 由于以太网饱和、gas成本高、交易时间慢,很多用户和dapp开发者都很不满。 因此,在加密市场上,对更具可扩展性和计算效率的公共链体系结构的需求越来越高。
但是,尽管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雄链,但彼此之间还是有些差异。
例如,Solana最近吸引了许多加密项目链,但去中心化问题明显,9月14日晚,网络资源暂时枯竭拒绝服务,交易淹没交易处理队列,优先考虑网络关键消息传递分支后内存消耗太大,一些节点离线,最终必须升级新版本重新启动。 雪崩协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如波卡的创始人Gavin Wood所述,雪崩协议就像是中心的Cosmos,被选择的重复验证者群体作为子网安全发挥作用,系统内各链之间的安全容易产生较大的偏差相比之下,本体Ontology是一个专注于实现用户身份和数据自主管理的区块链平台,这两个主要要素正是Web 3.0的核心基础设施,根据自身的基础设施不同,各类企业用户和普通用户需要灵活不仅如此,本体Ontology还拥有去中心化的身份和数据共享协议,目的是提高速度、确保安全性、传递信任。
相比之下,本体Ontology提供的底层公共链安全稳定性更高,同时与许多高性能公共链一样具有以秒为单位的封锁、手续费低廉、跨链、第2层支持、更强的兼容性等特征,
首先,如何有效解决Web 3.0的互操作性问题? 事实上,区块链的现状有些尴尬。 因为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还是个小市场。 (整个加密货币行业的市值约为2万亿美元,不像一家苹果公司那么高。 )困扰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区块链缺乏互操作性基础设施,因此很多APP不会被大用户使用。
互操作性是消除加密资产之间的差距,本质上作为以世界为中心的网关接口发挥作用,是构建更广泛的区块链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功能。 本体Ontology的ONTO数据客户端支持以太坊、投币智能链、OKExChain、Polygon等主要链,并且基于ONT ID的一系列私钥生成多链钱包地址当用户打开区块链APP时,所有的加密资产都会出现在眼前。 无需在多链之间切换,无需知道是在哪个链上,即可与所需的加密资产进行交互。 只要知道自己可以统一操作它们就行了。 当然,互操作性并不意味着低安全性,本体Ontology可以基于用户设备生成私钥,只有用户可以管理自己的数字资产和NFT资产。
有趣的是,通过与多个虚拟机集成,主机与以太网无缝兼容,从而在链上提供更强的互操作性。 目前,本体Ontology支持EVM、NeoVM、Native、Wasm四种虚拟机,其中互联网虚拟机Wasm目前已被传统开发者广泛应用。 也就是说,将来这些开发者资源可以很容易地与本体生态连接融合。
更重要的是,EVM (以太坊虚拟机)的背后是整个以太坊的生态环境,目前Solana和雪崩Avalanche不兼容,所以在这方面本体Ontology明显领先。 作为与以太坊生态兼容的虚拟机,Ontology EVM不仅支持以太坊账户体系、以太坊交易类型、Web 3 API等,还优化和强化了虚拟机层和交易池等,实现了主机和交易池等的优化和强化开发者无需承担过度的迁移成本,也无需对主机平台做出重大改变,确保了两大生态发展的一致性。 简单地说,用户可以通过主体链体验以太坊的生态,也可以一站式使用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数字钱包等各种APP。
另一方面,就以太网而言,不得不说以太网2.0的上线还很远,但目前很多以太网第2层解决方案,最终只能解决“燃眉之急”。 本体Ontology于2020年发布了本体层2。 具有开源、不需要用户实时在线、不存在资金锁定、多频道、不需要用户维护数据等诸多优点。 Ontology Layer 2的研发不仅推动了主体公共链平台完整体系的构建,降低了企业业务在线化的复杂性和成本,增强了区块链服务产业的能力。
得益于由本体Ontology跨链机制形成的第2层网络架构,更多的NFT和元宇宙场景得到更好的支持,NFT在以太网和本体Ontology之间相互移动,使得DApp生态的整体性能例如,像Axie Infinity这样的“边玩边赚”的NFT游戏用户可以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多的乐趣
其次,本体Ontology很好地解决了Web 3.0的另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如何赋予用户个人数据的主导权和控制权。 坦率地说,当人们谈论Web 3.0时,常常很难避免混乱。 也就是说,如何在数据隐私的前提下保护用户身份,与现实世界建立关联,用标识符来表示世界上的你呢? 为了解决这一混乱,为人们为Web 3.0大爆发做准备,本体提供了数字身份(did )框架解决方案ONT ID。
ONT ID是符合W3C的中心集中标识符和可认证证书推荐标准的中心集中标识符框架,可快速识别人员、数据和服务最新数据显示,ont身份注册用户已突破150万人,企业、组织和个人APP成为将数字身份中心化的优先事项。 典型的用例包括:
主机与梅赛德斯-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共同研发了welcome home APP,使用ONT ID作为用户注册APP的方式,实现了车内系统的个性化管理方案。 司机对移动服务的喜好不是存储在APP端或车辆相关系统中,而是与ONT ID相关联,实现了用户数据的自主管理。
本体与全球自由职业市场领导者MicroWorkers合作,活跃社会,为众多自由职业者创建ONT ID,从而符合雇主的需求,增加了创收机会。
本体还与基于币安智能链(BSC )构建的新一代音乐流媒体服务和音乐NFT平台ROCKI合作,通过使用去中心化身份识别解决方案,有效防止艺术家造假,实现NFT的真实性。
正如本体创始人Li Jun所说,“150万以上的用户通过ONT ID管理着自己的去中心化数字身份。 这反映出区块链诈骗、欺骗、数据泄露、威胁软件攻击等需求日益增长,保护用户隐私的去中心化解决方案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升级后的产品可以让开发者更方便快捷地使用ONT ID,解决APP应用和用户面临的具体问题,并将主体整合到更广泛的中心化身份生态系统中。 “”
现在,ONT ID最常见的实用例子是NFT游戏。 上周,主机Ontology发布了总量3,333个限定版原宇宙身份头像“ontology avatars”NFT。 所有ONT持有者在通过ONTO数据客户端访问相关的dApp后,可以接收与自己的ONT ID对应的唯一身份NFT。 这个NFT类似于Loot,通过随机算法,可以自动生成肤色、发型、眼睛、鼻子等多维属性并保存在本体链中,目的是将NFT头像还原为最原始的本质,成为用户在元宇宙中的头像。
最后要谈的是Web 3.0的信用机制问题。 不得不说信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长期以来,个人链上的资产、交易记录、行为数据等资源如同“沉睡的金矿”,其中隐藏的价值没有被成熟的信用体系挖掘和量化,因此区块链和数字因此,本体Ontology通过引入区块链领域首个信用得分“OScore”,解开了Web 3.0信用机制的枷锁,用户在任何链上的行为都将成为生成信用得分的凭证,拥有高分的用户无需押金等多项内容。
目前,主体已经开始将这一信用机制整合到旗下的中心化贷款产品Wing中,通过OScore评分合理评估用户信用后,允许低估贷款在加密行业是独特的特点,目前Wing的资产价值超过21亿美元,最
从实际用例中可以看出,ONT ID与用户链上的信用得分OScore一起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本体中心化数字身份识别产品矩阵,满足了用户信用评估、用户通用化登录和用户信息批量化验证几个方面的实际需求。
如上所述,本体Ontology为应对Web 3.0互操作性、用户赋权和信用机制三个重要问题提供了“多功能一体”解决之道。
让我们回到
你可能会说Web 3.0是区块链,这个答案对吗? 因为,Web 3.0不仅仅是一个区块链,更是一个为用户提供价值的区块链——。 从这个角度看,Web 3.0需要公共链,需要能够支持互操作性、用户赋权和信用机制的公共链。
在区块链世界中,公共链就像一个“操作系统”,支撑着各种APP产品和dApp。 在与EVM无缝兼容的大生态环境下,本体Ontology就像一个“APP存储”,它聚合了不同区块链上的项目,并支持ONT ID、操作系统内核和Ontology Layer 2 构建易于使用、透明的新价值体系,使用户可以在其中不受阻碍地使用各种dApp——,不仅如此
未来,我们一定会进入多链互联的、新的中心化的Web 3.0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以太坊这样的“老字号”链条之外,像本体Ontology这样专注于解决Web 3.0核心问题的链条,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扩大空间。